提到后澆帶,可能對于很多人來說聽到了應該都會覺得特別陌生了吧,畢竟當下大部分人對建筑的相關知識基本上也都是了解的知之甚少的,所以不了解真的也并不稀奇,接下來小編就帶著大家一起來全面了解一下后澆帶是什么以及后澆帶的作用究竟有哪些,趕緊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后澆帶是什么?
根據國家標準,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規范第2.0.10條對后澆帶的定義為“為適應環境溫度變化、混凝土收縮、結構不均勻沉降等因素影響,在梁、板(包括基礎底板)、墻等結構中預留的具有一定寬度且經過一定時間后再澆筑的混凝土帶。”運用通俗語言來進行解釋,后澆帶主要指的就是,為防止在建筑施工過程當中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因自身的一個收縮不均勻、沉降不均勻或造成的不利裂縫,按照設計或施工規范的要求,與基礎底板、墻、梁的相應位置設置臨時施工縫。此施工縫將混凝土結構分為了若干份,在構建內部收縮后,重新澆搗該施工縫混凝土,以此將結構連成了一個整體。
后澆帶作用有哪些?
1、解決沉降差
高層建筑和裙房的結構以及基礎設計成的一個整體,但在施工的時候都是用后澆帶把兩部分暫時的進行斷開,待主體結構施工完畢了以后,已完成大部分沉降量(50%以上)以后再澆灌連接一部分的混凝土,然后將高低層連成整體。設計時的基礎也應該考慮兩個階段不同的一個受力的狀態,可以分別進行荷載校核。連成整體之后的計算一般也都應當考慮后期的沉降差引起的附加內力。這種做法要求地基土較好,房屋的沉降能在施工期間內基本完成。CAD軟件素材教程下載www.9npx.com四五設計網www.45te.com設計學徒自學網www.sx1c.com
2、可以減小溫度的一個收縮
一般新澆的混凝土在硬結的這個過程當中基本上也都是會進行收縮的,已經建成的結構一般也都是會受熱要出現膨脹,受冷則收縮。混凝土硬結收縮的。大部分將在施工后的頭1~2個月完成,而溫度變化對結構的作用則是經常的。當其變形受到約束時,在結構內部就產生溫度應力,嚴重時就會在構件中出現裂縫。在施工中設后澆帶,是在過長的建筑物當中,并且需要每隔30到40米就可以設寬度大概為700~1000毫米的縫,縫內的鋼筋一般都是采用搭接或直通加彎做法。留出后澆帶后,施工過程中混凝土可以自由收縮,從而大大減少了收縮應力。混凝土的抗拉強度可以大部分用來抵抗在溫度當中的應力,并且與此同時它還可以提高結構的抵抗溫度變化的一個主要能力。后澆帶保留的時間一般都是不少于一個月,在此期間,收縮變形可完成30%~40%。后澆帶的澆筑時間宜選擇氣溫較低(但應為正溫度)時,后澆帶混凝土采用比設計強度等級提高一級微膨脹混凝土澆灌密實并加強養護,防止新老混凝土之間出現裂縫,形成薄弱部位。
以上的這些內容就是小編為大家總結的關于后澆帶是什么以及后澆帶的作用有哪些的全部知識了,相信朋友們看完以上的內容就應該對后澆帶都有了一個全新的認知了吧。